【中国应急管理报】抢险救援 分秒必争 |
浏览次数:712 文章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
“报告指挥部,西南某县发生6.0级地震,造成部分房屋倒塌,道路、桥梁损毁,水、电、气、通信中断,有人员被埋压,数千名群众亟须疏散转移……请求救援!”近日,随着一通接警电话响起,西南区域矿山应急救援(实训)演练暨四川省矿山专业救援队伍大拉动正式启动。
此次演练是由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联合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宜宾市人民政府、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主办,主演练场设在四川宜宾珙县,同时在重庆永川和四川达州、泸州、广元等地设分演练场。接警后,各地党委政府迅速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地震响应预案,一场救援行动拉开帷幕。 各种救援利器纷纷亮相 指挥部发出指令后,国家矿山应急救援芙蓉队达州分队、宜宾分队,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天府队第一时间抵达地震废墟现场。救援人员携带破拆工具、生命探测仪、急救箱、起重设备等救援装备,按照任务要求,分区域展开地面浅表搜救定位。
在现场,救援人员通过敲击、呼喊、贴耳倾听和使用雷达生命探测仪、蛇眼生命探测仪、DKL生命探测仪等人工和仪器探测方式多方位、全覆盖展开搜救。 “雷达生命探测仪是融雷达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于一体的生命探测设备,利用电磁波的反射原理,通过检测生命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微动得到呼吸、心跳的有关信息,从而辨识有无生命。雷达生命探测仪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生命探测仪,其主动探测的方式使其不易受到温度、湿度、噪音、现场地形等因素影响,电磁信号连续发射机制更增加了其区域性侦测的功能。”一名救援队员介绍。
在另一处,国家矿山应急救援芙蓉队达州分队救援队员正在人工清理预制板上的小块垮塌物。由于预制板无法人工移除,达州分队决定启用180吨全路面起重吊车进行起吊移除作业。 据救援队员介绍,该吊车是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为国家级矿山应急救援队专门配备的大型救援吊车,最大起重重量可达180吨,主、副吊臂最大伸缩长度为103米。 随着预制板被吊车成功移除,救援队员立即上前对被困人员进行检查。在发现该名被困人员头部受伤出血后,救援队员对其进行止血包扎并将其转移至医院做进一步治疗。 在演练现场,记者还看到了一台型号为CAMB-V500的音视频生命探测仪。“这台设备主要具有视频和音频双重功能,可对目标进行视频观察,同时对被困者发出的呼救声、爬动、敲打刻画等产生的音频波和振动波等进行搜索和探听。”救援队员向记者介绍,“它的探头很细,可以伸进十分狭小的缝隙里进行探测,最长探测距离可达20米,最深可潜水10米进行探测,在前不久的泸定地震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隧道塌方演练现场,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国交建重庆队正在操作一台大型隧道钻孔设备打通救生通道,而主角是一台被命名为“天和一号”的救援盾构机,体长11.5米、高约3.2米。救援人员正在远程遥控操作该设备,让它利用设备自带的刀盘、钻具穿过塌方体,形成一条直径0.8米的救生通道。
经过4个小时连续作业,逃生通道终于成功贯通。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国交建重庆队的队员们携带救生担架等医护装备进入内部坍塌区域,全力搜救和转移被困人员。 据了解,“天和一号”救援盾构机是由中国交建和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国交建重庆队联合研制的新型隧道塌方救援设备,主要用于山岭隧道、矿洞坍塌等灾害救援,掘进深度达50米,最大掘进速度可达5米/小时,能够快速打通供救援人员前往被困人员空间施救的救生通道。该装备核心技术及零配件均实现国产化,大大降低了成本,突破了国外相关企业对此类设备的技术封锁。 多种突发情况全面检验队伍能力 “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要求我们应急救援队伍要拥有可以适应‘全灾种、大应急’的综合能力。”四川省森林防火指挥部专职副指挥长张宏伟说。 此次演练模拟了四川省某县发生6.0级地震,地震造成部分房屋倒塌,道路、桥梁损毁,水、电、气、通信中断,有人员被埋压,数千名群众亟须疏散转移;某矿井受地震影响,井下通风系统遭到破坏,瓦斯异常涌出发生瓦斯爆炸和火灾事故,同时地震导致井下密闭破坏,采空区大量水源涌出,有人员失联,亟须开展灾区侦查和人员搜救;某地在建隧道、城市地下管网发生坍塌,有人员失联,亟须开展灾区侦查和人员搜救;某食品生产企业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有人员在有限空间内中毒,亟须救援;某村在清理沼气池过程中有人员被困,亟须救援。
“实际上,地震发生以后,我们救援队伍所接到的救援任务大多并不局限于地震本身,更多的是地震引发的各类次生灾害。这次演练设置的多重科目,也正是考虑到了多重灾害同时发生、需要救援队伍同时开展救援的这种情况,可以说是检验救援队伍综合能力素质水平的最好方式。”张宏伟说。 演练现场设置了预案启动、力量调集、队伍远程机动、人员搜救定位、绳索救援、矿井救援、有限空间救援、危化品泄漏救援、隧道坍塌救援等18个科目。有地震导致正在城市地下管网作业的2名工作人员被困,救援队伍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后,采用搭建三脚架等方式营救被困人员,检验救援队伍复杂环境抢险救援能力;有地震导致某食品生产企业有毒有害气体泄漏,1人被困并出现轻度中毒症状,救援人员采取有效个人防护措施后,先通风,后救人;有地震导致某村庄正在清理沼气池的2名村民被困,出现轻度窒息症状,救援人员采取有效个人防护措施后,先通风,后救人,检验救援队伍有限空间救援能力;有地震导致某煤矿发生瓦斯爆炸、火灾、水灾,人员被困,矿山救援队入井进行侦查,对被困人员进行搜救,并将被困人员营救出井,对井下灾区进行封闭,对矿井进行抽排水……
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六枝队和芙蓉队攀枝花分队接到的正是对井下电气设备进行灭火和封闭火区任务。在现场,两支队伍扑灭明火后,随即施工板密闭对火区进行封闭。据救援队员介绍,建造板密闭也是矿山救护队日常训练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板密闭是采用方木作为主体框架,采用木板搭建而成,能够快速有效隔断灾区内有毒有害气体向外部扩散,同时也能阻断向灾区供氧,起到隔绝灭火治灾作用。在矿山救护队平时训练考核中,此项工作要求在10分钟内完成。 5分钟后,两支队伍通过团结协作完成了板密闭施工,成功完成火区封闭,避免了灾情扩大,救援任务圆满完成。 演练还模拟了某道路一危化品运输槽车行驶过程中,地震造成边坡飞岩砸破槽车罐体,进而发生危化品泄漏,槽车驾驶员受伤被困,车辆有爆炸的危险,情况非常紧急。
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普光队立即出动7台救援车辆、26名队员赶赴现场,在了解储存危化品种类,以及物理和化学性质后,分组协同展开救援处置。侦检搜救组穿戴防化服进入事故区域进行侦检搜救、警戒隔离,设置绿、黄、红三级保护圈;处置组使用强风车吹扫稀释驱散泄漏气体,铺设水幕水带,架设水幕发生器,形成水幕墙对泄漏部位及周边凝聚易爆气体进行抑爆;堵漏组穿戴全密闭式重型防化服,在开花水枪保护下,对泄漏点进行带压堵漏;污水围堵收容组利用沙袋设置围堰,防止污染水外流,采用防爆输转泵回收污染水,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应急救援结束后,化学洗消组对参与救援的人员和救援装备进行逐一洗消处理。 区域协同响应机制收效明显 与以往演练不同,此次演练涉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4个省份,出动了国家矿山应急救援芙蓉队、国家矿山应急救援东源队、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六枝队、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天府队、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普光队等6支队伍,这种大规模的跨区域协同演练比较罕见。
“本次演练旨在提升西南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伍跨区域应急响应和协同作战能力,检验应急预案和应急准备方案的科学性、适用性、操作性,提升队伍远程作战的力量投送、应急准备、后勤给养、通信信息等机动保障能力,完善西南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应对重大事故灾害应急联动机制和提高专业队伍协同联合作战水平,全面提升队伍综合救援水平。”四川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信息中心主任、演练办公室副主任李志平介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明确指出,要优化应急协同机制,强化区域协同,建立健全跨域救援等机制。组织综合应急演练,强化互助调配衔接。
近年来,在应急管理部指导下,四川省应急管理系统逐步推进跨区域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建设,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牵头与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等7省(自治区、直辖市)签订应急联动备忘录,省内多个市(州)与毗邻省份城市签订跨区域响应协同方案,着力打通区域应急救援协同联动“最后一公里”。 |
[上一篇]:队伍到达直升机升降点后立即进行了防疫测温 [下一篇]: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应 |